<勿把故鄉做他鄉>
有人說無知是罪過,無知或無智多因不瞭解,40歲前與其他族群的大多數人一樣,對客家不瞭解,負笈讀書與煞猛打拚事業時,偶有客籍同學或同事,以客語交談時,感覺客語好陌生,像是另一個世界的語言,直到民國72年因緣結識台南客家大老陳松輝大哥,對我一家祖孫三代產生極重大的影響,贅述如次,與諸位前輩分享尋根的喜悅。
一、 接觸客家
接續前述與松輝哥的接觸,也是我第一次與客家人深談,松輝哥當時正籌畫在電台播放客家節目、推動客家文化事務,言談間深刻體會松輝哥,宵衣旰食,不為己私,所思所為,莫不為客家事務計,敦厚、守信、重義及溫文儒雅等特質吸引了我,我開始認真地思索,客家人為何言行舉止,待人接物與儒家思想完全一致?誠於中形於外的不就是「三綱五常」、「四維八德」等儒家精義?這些寫在論語、孟子書上的高尚品德,竟在許多普通客家人的身上看到,並表現在現今生活裏,既使至聖孔 先生(客語至今稱老師為 先生,多有古意啊!)地下有知,也會驚訝儒家思想竟在1500公里 外,具體落實在客家族群的生活、思想與人生觀裏。
二、 發現自己是客家人
父親12歲因學習技藝離開故鄉四川新都縣,19歲來台,依著印象烹煮家鄉菜,老人家一直以為煮的是四川菜,10年前向父親質疑家裏煮的釀豆腐、釀苦瓜、炒大腸、梅干扣肉、炒豬肺及醃製醬菜都是客家菜,經查證比對任何父親記憶裏的蛛絲馬跡,再向父親提出以下問題:(一)家鄉有無宗祠?惜字亭?學田?私塾?(二)掃墓是在春分或清明?掃墓時遠房親戚是以四川話或其他語言交談?父親告以:家鄉有祠堂,宗族要事在祠堂討論議定,家屋「祖堂」(廳下)是家族重要且莊嚴的地方;曾祖父行醫之餘每於閒暇,必外出撿拾字紙,說是聖人的字,不能隨意棄置,必恭謹送至宗祠旁惜字亭銷燬;宗族共有田產一方,出賃所得租金,則由宗族長輩做為敬邀漢學老師設立私塾的束脩,家族每位子弟皆須勤習四書五經;父親再回憶兒時宗族遠房親戚必在每年春分返回「掛紙」,且以他聽不懂的語言交談。隔年敦請父親返回四川成都訪問「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」,得知客家第四次大遷徙的一支,於康熙年間自嘉應州遷至四川,迄今尚有250萬名客家人,能操廣東梅縣客家語者亦有150萬人,以川西成都及川南隆昌為中心的附近38個縣市皆是客家縣,父親世居的香城(以桂花、桂花釀、風景區桂花池聞名,故稱為「香城」)新都縣(已改隸為成都市新都區)與附近的洛帶古鎮(古鎮以客家小吃聞名,其中一項類似台灣客家粄條,稱為「傷心涼粉」,才吃幾口即使人淚流滿面,有人說是吃到粄條,憶起祖輩自廣東梅縣遷徙來川,蓽路藍縷,有感而流淚,也有人說是因該小吃拌以朝天椒辣油及花椒油,即麻且辣而流淚)是典型的客家鄉。
正本溯源,台南市的客家朋友激發我尋根的契機與動力,我是客家人,祖孫三代不再說:「他們客家人」 ,改口說:「我們客家人」,人要活的明白,「飄洋過海千萬里,樹高千丈不忘根,隔千載喲傳萬代,不忘我是客家人」,我在任何地方與場合,都大聲說:「崖係客家人」,正如涂敏恆老師在「崖係客家人」歌曲中的詞:「五穀有種,百草有根,毋管嗯人在哪鄉,牽腸掛肚,崖係客家人」。
三、 客家團體有家的感覺
感謝王新財、李廉、林烈豪、林瑞玲、溫彩棠等前輩引導我回到客家的大家庭,剛開始擔心一個不會說客家話,而且還是外省客家人,會不會被接受?未料,我完全多慮了,大老及前輩們,張開雙臂接納鼓勵我,深入瞭解後得知,原來台南地區客籍朋友、鄉親「盡是他鄉之『客』」,不分北客、南客、廣東客、福建客,親如家人,同源同根如父兄母姐,我這四川客也被大家熱情地接納,像細人仔回到阿公、阿婆家一樣受到疼惜。
四、 身為客家人的驕傲與榮耀
客家講究「敬天法祖」,告訴子孫「根」的重要,誠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黃思華(係優秀客家子弟)所說:「文化根底非常重要,客家族群能在歷史長河向前走,因為根非常的強,能支撐客家子孫的自尊,煞猛打拚。」,我景仰曾改變歷史的先賢,竟皆係客家子弟,恭謹臚列如下,孫中山、文天祥、袁崇煥、宋應星、洪秀全、曾國藩、丘逢甲、朱熹、劉永福、羅福星、張九齡、薛仁貴、郭子儀、黃遵憲、李光耀、韓元勳、柯拉蓉、塔信、薛岳、張發奎等;所以有外國學者杭廷頓說:「客家人是牛奶中的乳酪,中華民族的精華」,我要告訴孩子客家的榮耀與驕傲,帶著客家人的自尊與自律,承先啟後,雖然「日久他鄉即故鄉」,但吾等客家子弟仍應不忘根本與源頭,即「勿把故鄉作他鄉」。
五、 語言承載著文化、感情與認同
祖輩告訴我們:「寧賣祖宗田,不忘祖宗言」,即不要忘記祖先的語言,祖先的語言承載了客家文化、感情與認同,知悉自己是客家人後,嚐試學習客家話,驚覺客語幾乎是文言文,優雅意深,難怪有人說,每位客家人都隨身帶著一顆「活化石」,即指客家人迄今仍口說古代漢語官話,客語就是「活化石」;逾知天命之年,天命讓我回到客家大家庭,學會客語始不辱先祖。
一、 接觸客家
接續前述與松輝哥的接觸,也是我第一次與客家人深談,松輝哥當時正籌畫在電台播放客家節目、推動客家文化事務,言談間深刻體會松輝哥,宵衣旰食,不為己私,所思所為,莫不為客家事務計,敦厚、守信、重義及溫文儒雅等特質吸引了我,我開始認真地思索,客家人為何言行舉止,待人接物與儒家思想完全一致?誠於中形於外的不就是「三綱五常」、「四維八德」等儒家精義?這些寫在論語、孟子書上的高尚品德,竟在許多普通客家人的身上看到,並表現在現今生活裏,既使至聖
二、 發現自己是客家人
父親12歲因學習技藝離開故鄉四川新都縣,19歲來台,依著印象烹煮家鄉菜,老人家一直以為煮的是四川菜,10年前向父親質疑家裏煮的釀豆腐、釀苦瓜、炒大腸、梅干扣肉、炒豬肺及醃製醬菜都是客家菜,經查證比對任何父親記憶裏的蛛絲馬跡,再向父親提出以下問題:(一)家鄉有無宗祠?惜字亭?學田?私塾?(二)掃墓是在春分或清明?掃墓時遠房親戚是以四川話或其他語言交談?父親告以:家鄉有祠堂,宗族要事在祠堂討論議定,家屋「祖堂」(廳下)是家族重要且莊嚴的地方;曾祖父行醫之餘每於閒暇,必外出撿拾字紙,說是聖人的字,不能隨意棄置,必恭謹送至宗祠旁惜字亭銷燬;宗族共有田產一方,出賃所得租金,則由宗族長輩做為敬邀漢學老師設立私塾的束脩,家族每位子弟皆須勤習四書五經;父親再回憶兒時宗族遠房親戚必在每年春分返回「掛紙」,且以他聽不懂的語言交談。隔年敦請父親返回四川成都訪問「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」,得知客家第四次大遷徙的一支,於康熙年間自嘉應州遷至四川,迄今尚有250萬名客家人,能操廣東梅縣客家語者亦有150萬人,以川西成都及川南隆昌為中心的附近38個縣市皆是客家縣,父親世居的香城(以桂花、桂花釀、風景區桂花池聞名,故稱為「香城」)新都縣(已改隸為成都市新都區)與附近的洛帶古鎮(古鎮以客家小吃聞名,其中一項類似台灣客家粄條,稱為「傷心涼粉」,才吃幾口即使人淚流滿面,有人說是吃到粄條,憶起祖輩自廣東梅縣遷徙來川,蓽路藍縷,有感而流淚,也有人說是因該小吃拌以朝天椒辣油及花椒油,即麻且辣而流淚)是典型的客家鄉。
正本溯源,台南市的客家朋友激發我尋根的契機與動力,我是客家人,祖孫三代不再說:「他們客家人」 ,改口說:「我們客家人」,人要活的明白,「飄洋過海千萬里,樹高千丈不忘根,隔千載喲傳萬代,不忘我是客家人」,我在任何地方與場合,都大聲說:「崖係客家人」,正如涂敏恆老師在「崖係客家人」歌曲中的詞:「五穀有種,百草有根,毋管嗯人在哪鄉,牽腸掛肚,崖係客家人」。
三、 客家團體有家的感覺
感謝王新財、李廉、林烈豪、林瑞玲、溫彩棠等前輩引導我回到客家的大家庭,剛開始擔心一個不會說客家話,而且還是外省客家人,會不會被接受?未料,我完全多慮了,大老及前輩們,張開雙臂接納鼓勵我,深入瞭解後得知,原來台南地區客籍朋友、鄉親「盡是他鄉之『客』」,不分北客、南客、廣東客、福建客,親如家人,同源同根如父兄母姐,我這四川客也被大家熱情地接納,像細人仔回到阿公、阿婆家一樣受到疼惜。
四、 身為客家人的驕傲與榮耀
客家講究「敬天法祖」,告訴子孫「根」的重要,誠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黃思華(係優秀客家子弟)所說:「文化根底非常重要,客家族群能在歷史長河向前走,因為根非常的強,能支撐客家子孫的自尊,煞猛打拚。」,我景仰曾改變歷史的先賢,竟皆係客家子弟,恭謹臚列如下,孫中山、文天祥、袁崇煥、宋應星、洪秀全、曾國藩、丘逢甲、朱熹、劉永福、羅福星、張九齡、薛仁貴、郭子儀、黃遵憲、李光耀、韓元勳、柯拉蓉、塔信、薛岳、張發奎等;所以有外國學者杭廷頓說:「客家人是牛奶中的乳酪,中華民族的精華」,我要告訴孩子客家的榮耀與驕傲,帶著客家人的自尊與自律,承先啟後,雖然「日久他鄉即故鄉」,但吾等客家子弟仍應不忘根本與源頭,即「勿把故鄉作他鄉」。
五、 語言承載著文化、感情與認同
祖輩告訴我們:「寧賣祖宗田,不忘祖宗言」,即不要忘記祖先的語言,祖先的語言承載了客家文化、感情與認同,知悉自己是客家人後,嚐試學習客家話,驚覺客語幾乎是文言文,優雅意深,難怪有人說,每位客家人都隨身帶著一顆「活化石」,即指客家人迄今仍口說古代漢語官話,客語就是「活化石」;逾知天命之年,天命讓我回到客家大家庭,學會客語始不辱先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